中传区域则介于二者之间,以战术跑动的交叉换位,撕扯出空档;同时需要面对角卫和安全卫的随时补防。
从消极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相对中庸的战术选择,要求更加平均一些;但从积极角度来看,所谓的中庸和平均,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选择如此战术,对于四分卫来说,对于进攻组来说,也是险中求胜。
在刚才的三次传球之中,陆恪大胆地利用了钢人队防守组明显前压的势头,撕开了防守:
一次利用纯粹的战术跑动以及假动作的结合,一次利用对位优势以及错位接球,一次则利用特殊技能跑出了口袋以及战术跑动累积的优势。
连续三记重拳,在短传推进中传的区域,寻找到了突破口,彻底打乱了钢人队的防守。
尤其是最后一次达阵的传球。
钢人队的防守组孤注一掷地选择了上压突袭战术。
虽然让陆恪手忙脚乱、鸡飞狗跳,但其实也是正中下怀,因为他们的防守战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激进,前场压缩得越紧,这也就意味着后场的空档越大——
事实上,四名球员都制造出了接球空档,区别只是在于对位成功率而已。
陆恪选择了洛根,这是最稳妥的选择,同时也是心存故意的选择,故意连续三次选择了中传来完成推进,故意敲响匹兹堡钢人的警钟。
现在,钢人队防守组势必意识到了49人传球战术的改变,他们必须做出调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