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恰尔的伤势已经彻底恢复了,本周对阵钢人队的比赛就可以上场,即使不是这一场,下一场也绝对可以重新回到首发阵容之中。这也意味着,施耐德和哈恰尔的首发之争,正式开始。
问题就在于,沉寂了多年之后,施耐德可以把握住这一次属于自己的机会吗?
赛季前半段,虽然哈恰尔一直位列首发,但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闪光,尤其是在鲁帕蒂渐渐开始跟上了球队的实力之际,哈恰尔的进步还是有限,那么,这可以成为施耐德上位的良机吗?
此时,哈恰尔就正在专心致志地倾听着陆恪的讲解,可以看得出来,他也感受到了首发竞争的压力。两个人现在似乎正在分析着过去主客场两次对决红雀队的比赛之中,先后出现的战术变化,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对方的。
战术分析!
这顿时让施耐德热血沸腾、跃跃欲试起来。
客观来说,施耐德不是一位天赋出众的球员,身体天赋方面是如此,战术天赋也是如此。可以说,他不具备成为领袖的姿势,却是一名出色的士兵。
在正式比赛之中,施耐德没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同时身体天赋的桎梏也制约了本/能式对抗之中的优势;他更加依赖于四分卫的临场指挥,然后与队友完成配合,实现口袋保护。
就好像佩顿-曼宁一样,每一位四分卫在正式开球之前,势必都将进行防守,然后根据对手的防守阵型来安排进攻锋线的战术变化。如果可以领先对手四分之一拍乃至半拍,那么他们就可以完成一个扎实的口袋保护。
施耐德天赋平平,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战术执行者,尤其是,他尝试过进攻锋线之上的每一个位置,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他对战术的理解。在进攻之中,得到指示之后,他往往能够在默契配合之中迸发出更多能量,真正地诠释“团队”的含义,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但问题就在于,大曼宁只有一个,而同级别的四分卫也屈指可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