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峰通过异能,将丙烯束缚在了一定的空间内,随后将催化剂的量从大到小分成一个线性梯度,负载在固定量的氧化铝和石英玻璃上,然后强制将丙烯触碰催化剂薄膜,随后反应生成的丁烯便可以通过薄膜进入另一份空间。
前者就相当于一个膜反应装置,后者便相当于收集装置。
最后,刘峰通过计算另一份空间中乙烯的生成速度和量就可以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催化剂负载最合适用来制造膜反应器。
上述实验说起来既拗口又复杂,现实条件也不可能做到这些,但是刘峰却偏偏就完成了这一系列看起来既不科学、又难以完成的实验。
……
一周时间,刘峰只用了一周时间,他便找到了最适合的反应器催化膜。
这个速度,如果让国外研究出膜反应装置的石油公司知道的话,恐怕会羞愧得直接跳油自杀!
这怎么可能!
这不科学!
这简直是在作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